上个月我毅然决然上线了一个静态网站,将投资笔记网站的两百多篇文章全部转化过去,虽然花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我倒认为非常值得。
一方面检验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链接外部互联网的能力又被我找回来了。
自从切换到静态网站后,我对发布公众号的文章就越来越不感冒了。从数据上来说,公众号的阅读用户少得可怜,最重要的是,公众号只有国内用户,也就是说,不具备真正万维网的访问能力,无法链接到全球互联网,这是违背互联网精神的。
作为要给现代人来说,如果你只能用国内的互联网,是不合格的。而目前国内的互联现状恰恰是在加剧这种内卷,将中文局域网化。也就是这几年大家耳熟能详的信息茧房理论。
事实上已经非常严重,我一个用于运营公众号的手机,由于经常在微信上阅读关于运营公众号的内容,然后就不断给我推送公众号运营的各种文章,同质化严重,甚至有些已经不讲科学了。而我的另一个手机则是完全另外一番景象。
我老妈的手机长期看抖音等短视频,题材多是家庭伦理和老年人健康的。所以她一直被推送的都是在这些题材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都被大数据锁在了特定领域的信息茧房里。
要想突破出去,你就得对抗这种大数据,比如你看看其他题材的内容,让自己看的内容更加丰富,那么系统给你推送的就会更加丰富的内容,而不是局限在信息茧房里。
那么让我们把这个范围放大一些,中文互联网会不会也是个巨大的信息茧房内,现在看来,这种趋势正在加强。也就是说,因为大量的人获取外文的内容越来越困难,从而就更加不太感兴趣,这反而加剧了系统给你推送的都是中文内容,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即便有那么一两个不太合群、不太和谐的内容,可能很快就会被淹没,甚至彻底消失掉。
作为一个现代人,和世界保持共频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避免出现被大数据所在了中文的信息茧房里。之前我在文中中说过,人工智能时代,让以前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为可能,比如阅读外文书籍,即便一本原著是非常小众的语种,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你都可以流畅阅读起来,而不会像以前一样等着中文版初版。一方面时效性会提前几个月甚至几年,另一方面,即便很多引进的书籍,出版中文译本的时候,也需要删减,因为有些可能不太适合在国内发表。而获取作者最直接思想的方式就是原封不动地阅读原著。
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互联网,这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能有的高效、便捷的方式。所以你得保持这种链接全球互联网的能力。比如,作为当红炸子鸡的 AI ,大概 90% 以上的国人都只用过 DeepSeek、扣子、元宝等国内 AI 产品。而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的 ChatGPT Gemini Grok 等等,很多人根本就没使用过,而这些产品已经进化到什么水平,就更少有人知道了。本文不涉及具体的方法,只说大的逻辑。
只有当你用最简便高效的互联网工具,可以在分分钟内触达到全球最新的思想和内容,你才能具备独立思考的可能,并且保证是最新的,而不是吸收被人筛选过、嚼过的二手信息。
我猜肯定会有头铁的网友跑来喷我,为啥要访问外文的,我们就搞中文的不是挺好么,让老外都来学中文。那我只能说你对外文的理解可能一厢情愿,也关注数据。即便我们有 14 亿人,互联网上每天产生的信息和内容,以外文形式传播的占据 90% 以上,而且是跨大洋的那种传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传递到我们这是收到一定阻断的,所以很多人就想当然的认为,互联网上好像中文内容占据主导,因为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中文内容。
还是保持链接外文互联网的能力吧。
推荐:普通人如何快速拥抱 AI
上文:体能恢复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