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2025

人不能一直生活得太松弛

图片

对于打工牛马来说,之前最羡慕的就是具有一定松弛感的生活状态,之前我所在的地产行业来说,内卷严重,外卷也很严重。各种考核机制,加班机制搞得人头皮发麻,每年白头发都多出不少,当然,还有不少人,头发会掉不少。

我们经常开玩笑,看在地产行业干多久,看发量就知道了。

作为一名 J 人,我到认为自己已经算是挺喜欢给自己找事干的了。除了工作,还给业余时间规划了不少长期要做的事情,以及短期的一些项目。

但是最近处于新老项目交替期,也可以说是空窗期,工作上的事情确实很少,加上又是二十几度的温暖的天气,虽然自己规划的事情不少,但是总感觉自己的状态不好。而这种正是之前乃至很多人羡慕的松弛状态,曾经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状态,但是现在反而发现并不好,甚至主观上有点抗拒这种状态了。

仔细对比了一下之前的高压状态时期,人真的是要在有一定的压力的情况下,可以让大脑和整个人处于亢奋状态。

这种亢奋状态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迸发灵感,也能将很多事情完成的更有质量,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正反馈。而在这种无尽的松散状态下,人是处于涣散的状态,甚至于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多事情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反而处于恶性循环下了。

人在长期处于这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不太可能干太多反人性的事情,时间一长,人的惰性开始占据主导。而现在社会有更多的可以消磨人意志的东西,比如短视频,比如智能手机,比如外卖等等,甚至扔个垃圾都可以让人代劳,吃饭完全不用出门。

现在我大概能体会到之前网上说不少人可以一个月不出门的状态。

说实话,人还是社会性生物,虽然我已经算是能够忍受独处的人了,但是依然无法长期一个人待在着,我仍然希望去街上走走,看看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甚至是渴望去参与到人群中去。

而一个人一旦习惯了长时间不出门,一个手机一根网线就能消磨掉你一天十几个小时,更没有动力出去,更不要说出门跑步、骑着等运动了。

所以说,一旦处于过于松弛的状态久了,人的意志容易被消磨,现代的短视频会加剧短期正反馈刺激,让人无法长时间专注。

你还是得强迫自己放下手机,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比如下楼到街道上去,到繁华的市中心区走走,不能只干一个人的事情。作为一个 J 人,我逐渐明白参与群居活动的重要性,并将这个纳入每天的计划中,比如定量和人交流,确定每天得去和人交流,到有人的地方去,控制让自己在一个人的空间待的时间太长。

推荐:不要觉得战争离我们很遥远

上文:运动是缓解焦虑的良药吗

点击 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关于投资,最近也在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准备做出一些长远的规划和调整,包括小号投资方面的内容分享。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64.html

5/08/2025

运动是缓解焦虑的良药吗

图片

我不算是一个运动爱好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周边的人一个一个都开始加强锻炼了,有跑步的,有练马拉松的,有骑着的,有撸铁的。也有一种可能是这些年,大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也更高了。连卫健委都公开说要全民开展减重的三年行动计划,可见这些年大家物质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由此带来了全民性的肥胖。

不过有个通行的规律可循,那就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每年体检从没有问题,到越来越多指标开始亮红灯。比如我从十年前就听身边的人体检后公开发狠要戒烟,因为有些指标不太理想了,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医生也千叮铃万嘱咐。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在寻求健康的道路上,这是个典型的长期主义又反人性的东西。所以大多数人无法长期坚持。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关注身材健美,这是好事情,健康本身就应该是美的。

前些年以万科为代表的企业,将运动刻入企业文化中,从而导致几乎所有地产公司都开始流行这种文化。后来逐渐蔓延到多个领域的企业中。动不动隔壁徒步,马拉松挑战等等,每个月还有很多运动打卡任务。

运动除了能塑造强健的体魄,变成更加健硕的牛马,确实能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乃至于牛马们都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我刚工作那几年,项目到了关键时期的几个月,调来一名新高管主抓,他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去爬一趟紫金山。确实属于杀伐决断异常果断的选手。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用运动来解决很多解决不了的事情,压力大了,去跑步,焦虑不堪,去跑步,遇事不决,去跑步。前段时间我都单伟建的书,他也是个喜欢早晨晨跑的人,在跑步的时候思考,金融从业者工作强度极大,健身几乎是标配,一方面可以用运动来把身体激活,大脑放松。另一方面,长时间的跑步,其实非常无聊,甚至于大脑中会一片空白,这种放空,可以有助于你思考。

高产作家村上春树曾经写过一本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他本身就是一名马拉松跑着,几乎跑遍了全球的马拉松,平时也是长期坚持跑步,由此也让他成为能每天坚持写 4 张纸的高产作家,每天定量去干一件事,一干就是几十年,很少有人能做到,我想这和他长期坚持长跑有很大的关系。

从很多人都例子来看,确实运动有助于解决身体上,乃至心理上的很多问题。我逐渐开始恢复运动,虽然膝盖有伤,上次尝试慢跑+快走的运动方式,好像还能接受,并没有带来很大的痛苦。运动后虽然稍微有点不适,但是基本上很快就能恢复如初,听医生说,适量的运动还有助于恢复膝盖的积液等问题 。我在上周说了,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运动系统,定期定量来跟踪自己的运动量,确保这个系统能正常运转下去,变成一个可持续的系统。

但是每周跑 7 天这种残酷的运动模式无异于自杀,运动虽然后不少好处,但是也会带来不可逆的一些损伤。现在每家手机上都有运动类的 App,还有很多第三方的 App,但是真正做到很专业的,几乎没有。那些体育品牌倒是可以在这方面发力了,毕竟这些软硬件厂商对运动可能真的是个门外汉。

#运动

推荐:搭建一套运动系统

上文:公众号成长足迹

点击 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昨天路过一片麦田,偶遇了一只野鸡妈妈带着一窝仔从一边的麦田横跨马路,进入另一边的麦田,可以写入 Ego 小事,在满是苟且的生活中看着他们真让人心情愉悦。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61.html

5/06/2025

公众号成长足迹

图片

昨晚我已经躺到床上了,公众号收到一条通知,有了成长足迹功能,并且还赠送了内容助推次数。

我用手机登上公众号助手看了一下,这个成长足迹确实挺好的,可以你公众号的历史和阶段性成果记录在那,方便你查看,据说这个功能很早就有了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才放开,我查了下小号,还没开通这个功能。

公众号之前的迭代更新速度太慢,最近有加速的迹象,放出来的也基本上都是老功能,以及之前灰度测试的功能。大的实质性的改动并没有多少。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这个号竟然是在 2012 年 11 月 23 日注册的,,第二天就是平安夜了,完全记不起来当时怎么注册这个号的。而发的第一篇内容,却是第二年的 3 月 3 日。我只记得这篇文章最开始是在个人网站上先发布的,后拉转了一篇到公众号上。那时候我主要精力还在更新一个大博客,个人网站写的也很少,公众号还没开始大范围更新。

图片

我在想,如果官方没有出这个功能,我可能永远也回忆不起来这些事情,毕竟已经过去非常久远。想想,虽然断断续续,我在公账号上也玩了蛮久的了。这种历史沉淀,现在回过头去看,挺有意思。

在大部分写作平台都被关闭掉的情况下,公众号依然还活着,虽然中间经历过好几次大的危机,比如取消赞赏功能,取消评论功能,抄袭风波,直到后来全网第一个推出 「原创」 功能。

公账号对于中文互联网鼓励原创还是做了不小的贡献的,想想 2012 年的时候,互联网还处于非常草莽时期,从 pc 往手机上过渡,没有人关注原创不原创,甚至很多机构的内容都是直接抄来的,毫无职业素养可言。而公众号开了一个头,所以在很多以文字为生的写作者群体里,得到很多褒奖。但是依然没能形成跨平台的原创联盟,还是要靠自律,在互联网上犯法、抄袭成本太低了。

另外增加的一个功能叫做内容助推,我使用了一下送的额度,聊胜于无。

公众号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对于大部分普通创作者而来,阅读量还是得靠系统的推荐,这种内容助推可能还得不断改进才行。

就像前两天文章中所说的,过于泛化的流量对于很多小号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带来的反而是乱七八糟的人,我的一篇关于印巴冲突的文章,直接带来了一万多新人,一方面大部分人看过就走了,另外也带来了和我原有读者完全格格不入的群体,甚至是一些网络氓流、键盘侠、喷子。很显然,这些人不是我想见到的。本以为这些人已经逐渐消失,没想到他们依然在互联网上横冲直撞。老去一批,又长出来一批。

目前内容助推政策还不透明,而更加长效的机制可能才是大多数创作者所需要的,比如那个成长足迹功能,早就应该开放给所有人。

推荐:我看公众号最近的频繁更新

上文:大部分人对投资的理解可能都是错的

点击 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自称互联网熊猫的和菜头老师是公众号十几年的职业写手,最近也被公账号规则调整误伤到了,重新开启手动拉黑模式,毙掉新一批 「嘤嘤怪」。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57.html

大部分人对投资的理解可能都是错的

图片

我从上学时期就开始关注和学习金融相关内容,加上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这些年来除了从各种财经类的书籍中学习了不少投资方面的知识,自己也动手实践,这一算下来,也有二十年了。

从事的工作和投资、金融没有半点关系,甚至一点财务知识都涉及不到,所以我发现身边的很多人对于投资的理解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以我十几二十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来看,总大概总结了下面这几个典型特征。

1、认为投资是稳赚不赔的

对于不少人来说,手上有一点积蓄和闲钱之后,就开始关注投资的事情。现在钱放在银行里完全不能抵抗通胀,短期利率不到 1% 了,前些年可能还好一些,现在大家不得不更多地关注投资方面的事情了。

核心诉求其实就是保持资产的增值,所以压根没关注过会亏损的情况,有些不太懂的,在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买了各种理财产品,其实除了固收形式的理财产品,不少所谓的基金,都是有亏损风险的,即便有一点收益率,比如 2% 左右,基金是有各种手续费和管理费的,一通操作下来,发现根本没有赚钱,甚至还亏钱。如果你买的是中高风险的,那么出现亏损的概率就会更大。

所以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投资都是稳赚不赔的。当然,这里说的大多数是金融投资,如果是实体投资,买个房子,买个商铺,投资个店等等,涉及到的内容就更多了。就不一一展开说了,对于普通上班族的投资,其实金融类的投资相对还简单点。

2、认为投资就是买股票买基金

即便理财聚焦在金融领域,很多人也会有不少误解,认为就是买股票和基金。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基础知识需要花点时间去学习一下。现在的理财产品多如牛毛,又参差不齐。

即便像支付宝和腾讯理财通这种全民性质的 App 里面,也有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可以选择。更不要说有些专门的理财平台来,很多人一打开看,直接麻了。况且很多首页上会有很多的诱导性产品在那放着,不太了解的人很容易踩坑。

当你深入了解理财的内容后,就会发现即便只说 「基金」 一个品类,就有几百上千种可供选择,前些年还有不少私募基金可以随便买,那种风险更大,不少最后直接跑路的。

而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比较省心的可能是宽基指数基金和债券。虽然像去年 9-10 月份大 A 风风火火的牛市,想必身边很多人都在讨论股票,动不动一天涨个 20%,但是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基本的金融知识储备,想在这个市场里博一点盈利是非常难的。几十年的老韭菜都在里面,职业的操盘手和基金经理都在里面,凭啥你一个新手就能赚到钱。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有个清醒的认识,那不是给该赚的钱,你的核心目标是保持增值抗通胀的话,买一些低风险的更加省心和靠谱,不会动不动睡不着觉。

3、认为投资是干一票就走

即便很多老股民都劝一般人不要炒股,但是我们大 A 里面数以亿计的散户股民独步全球。并且每年都会有几十万上百万的新人重新来。

我见识过,真的很多人连券商是什么都没有概念,就重来开始买股票了。因为经不住身边的人每天 20%、10% 的赚钱诱惑,你身边的人可能没告诉你,也有每天-20% 的时候。但是人的认知总会有偏差的,总认为自己可以做那个 5% 赚钱的人。

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干一票就走,涨个 20% 就跑路。当进来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涨了 20%,还想着 30%,甚至更高,梦想着这将是以后的人生常态,直到一次大跌彻底套牢,变成美其名曰长期投资者。这就是人性的贪婪,很少有人能战胜人性。所以我在很早之前的文章中就说过,在股市里,你的人性暴露无遗,你也将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坚持原则遵守既定纪律的人,还是一个随大流的普通人。

要克服人性的很多劣根性,太难了。

投资最难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和时间为伴,你得一直干投资这个事情,甚至一直到你退休以后,这个周至少是以 10 年-50 年不等。那些干一票就走的,在市场里容易踩坑,走了之后他不可能显得住,还会去找新的投资机会,比如买个房,投资实体店,入股个什么的项目等等,还是在干投资的事情。所以说,投资得是个长期而艰难的事情,就是这个原因。

4、认为投资是专业人士才能干的事

前面说了,即便对于普通人来说,手上的闲钱,乃至于以后退休了拿的退休金,你都还得研究和学习投资方面的事情,投资其实是个多数人都得去学,并且亲身实践的事情,并不是个只有金融领域的人才能干的事情。

除非你的钱全部存银行,话说回来,其实这也是个投资的方式。很多人年纪大了之后没有一点投资方面的知识积累,聪聪慢慢上马开始搞投资,大概率都是会亏钱的,本来想赚点钱,结构亏损或者套牢,你说糟不糟心。

很多人认为投资实体会更加靠谱,毕竟和自己身边的人能有个商量,看得见摸得着。其实我倒认为恰恰相反,实体投资涉及的知识储备更多,而且要去和人打交道,外面什么样的人都有,有靠谱的,当然也有很多不靠谱的人,你怎么去甄别?又是一套需要长期学习的哲学。想比较而言,金融投资基本上不需要和人打交道,你只需要了解他的运行规律,有一点基础知识,就可以自行去研究了,数据不会骗人,而且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很多人宁可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人,研究最难的实体经济运行,而不愿意花很少的时间去研究金融基础知识,我认为是本末倒置。那些看上去好像自己了解的领域,其实都是被假象蒙蔽。有过实体投资经历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

认知偏差是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短暂的集中学习去消除这种偏差,这可比识人看事简单多了。

推荐:投资系统的第二部分——财务投资

上文:投资系统到了更新迭代的关键时刻

点击 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一篇偏离这个号主题的随手写的文章,获得了系统的推荐,一时间来了不少新朋友。也带来了不少喷子,是以前互联网上那种单细胞生物的那种无脑喷子。本以为早已经不存在,这次系统的无意调整再次验证了一个事实,均值回归理论依然适用,十几年后网民的平均认知水平并没有提高。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54.html

5/05/2025

投资系统到了更新迭代的关键时刻

图片

最近我的投资组合基本上没有操作,投资笔记我都在小号上发布,关于投资系统级别的内容我还是会发在这里。

投资系统是我人生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 「投资/精进」 领域下面我设置了一个长期的项目就是 「组合优化跟踪」 我想以周为单位,然后到也年为单位来跟踪自己的投资组合,并且不断优化调整。

有人可能要说了,投资组合为什么还要调整呢,包括我身边的不少人也在问,什么投资组合。大家可能会片面地理解就是买股票。

最近在看一本老书,华尔街投资方面的书,大部分都是在教你不要买股票,而应该去买宽基指数基金,因为美股的发展大部分都是机构,散户很少,而几十年统计下来,更加适合普通人的投资方式就是去买这些指数基金,会有专门的人来帮你去投资,你不需要去研究各家公司的基本面,财务报表等等。因为普通人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那么强的知识储备。

但是在国内,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散户化更加严重,这也导致,我们的指数基金无法像华尔街的那样发展,取得很好的收益。因为我们的指数说实话,十几年了,还在 3000 点左右,这让很多人对于宽基指数不再信任。

这是成熟市场和非成熟市场的巨大差异。

昨晚巴菲特的股东大会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这样坐在台上跟大家侃侃而谈两三个小时,毕竟 94 岁高龄,芒格已经在几年前离开。记得过去的几十年,每年都是这老哥俩坐在台上开股东大会,和大家侃侃而谈。明年新的 CEO 会接替这个角色。

说实话,现在确实很少有 90 岁以上的 CEO 来,巴菲特是一面旗帜,所以他一直在那个位置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世界已经发展到了拐点,很多事情可能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就像明年这个时候奥马哈小镇的股东大会就会大变样。巴菲特说的都还是老成长谈的一个内容,比如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甚至朝那个方向去发展。

是个人都明白的事情,但是在投资上,最难的反而就是这个,在不确定中去寻找确定,你不管是买股票还是买基金,还是把钱存银行,要的就是一个确定性,未来能增值,只不过是幅度大小的问题。

在世界发展的拐点到来,巴菲特选择的是大量囤积现金,在等待一些机会出现,或许是为了给新的 CEO 接班做准备。而作为普通投资者,你能做什么呢?你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也可以选择按兵不动,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走下去。

我看现在的不确定性在不断累积,能获得更大的确定性更加难了,而宽基指数可能是现阶段的好选择,但是如果真的发生拐点性的事件,指数也不能抗风险,即便巴菲特的公司,历史最大跌幅也高达 40%。

我们将时间拉长,用 10 年,20 年的时间维度来看,获得稳定增长的,还是投资那些那些靠谱的企业,而不是存银行。而避免踩坑的最有做法就是选择更大样本的组合,那无疑还是指数基金。之前我已经在组合中观察了几个月时间,后面会考虑用定投的方式将资源向这方面倾斜,短期重点放在 2 个方向上。

推荐:投资系统的新思考

上文:公众号流量泛化带来的问题

点击 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最新写的东西不多,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和阅读,需要在目前的乱象中理清一个头绪来是不容易的。希望你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明确目标。
今天五四青年节,祝青年朋友们节日快乐。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51.html

5/04/2025

公众号流量泛化带来的问题

图片

上一篇文章聊了公众号最近频繁调整的事情,为了挽救公众号打开率和流量快速下降的势头,官方确实想了不少办法。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公众号这种发布、阅读的模式已经十几年没有变化,显得老态龙钟,大家对于公众号上的内容也已经麻木,到最后心理上屏蔽。加上垃圾内容满天飞,一定程度上把整个生态搞坏了。

由于微信在阅读端确实非常方便,理论上可以覆盖超过 10 亿的全体网民,但是也带来新的问题,不是你这个目标用户群的人也来了。比如我的大号是写职场、人生系统的,这种是非常偏小众的,大部分人是没有这种阅读需求的。

而不可否认的是,网民基数放大后,整体网民的素质被拉低,键盘侠、喷子到处都是。

可能因为一篇非职场、人生系统的文章,吸引一些喷子误打误撞来到我的公众号,这本身对于双方都没有价值,对于我的号来说,这非目标用户,并不能成为目标用户,更不可能成为长期用户。对于对方来说,可能还增加了对方的阅读障碍,认为互联网上到处充斥着 「无关」「无用」 的垃圾内容。

你看,在非核心圈层里,每个人的取向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微信一直倡导去中心化也是这个原因。中心化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噪音。特别是对于上亿规模的用户来说,无论是小红书还是抖音,都从一个专业领域覆盖到全民。防止流量泛化成为平台每天必须要严肃面对的课题。

而对于在互联网上生产端的人来说,其实也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基于对流量的渴望,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另一方面,流量泛化后,非目标用户会冲击原有的用户氛围,特别对于已经社群化比较明显的平台来说。

其实公众号现在已经是个小型社群化的产品,当然没有隔绝外拓的通道,而对于小密圈来说,这本身就是定位社群化的产品,横向拉通用户门槛是非常高的,比公众号更高。

这两个产品,都是我写作系统里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可避免地,我得长期和这个两个平台打交道,即便一些微小的调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总体来看,小密圈已经非常稳定,功能调整的也不多。而公众号在沉浸了好几年后,最近的调整开始加速。其实回过头来看,即便过去几年每年调整非常小,叠加起来,调整的量也不算少了。

很多长期写公众号的人都深谙一个逻辑,流量泛化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沉淀下来,淘汰掉一批非目标用户,是每个做公众号都要学会的。而现在动不动进入流量池,会增加很多公众号的曝光量,自然,这种推送和获得的流量是泛化的,而且,肯定其中大部分都是推送到了非目标用户那里,这种数字上的好看,其实并没有太大用处,你得有个清醒的认识。其中能有 1% 是你的目标用户就已经非常好了。

所以,如何将 1% 的用户留下来,这才是流量泛化后需要认真去面对的,虽然平台之前已经做了这样的努力,但是你会发现,会将流量圈在固定的圈层内,这也从客观到导致打开率和阅读量大幅下滑,因为人都是有审美疲劳的。不得已,平台现在采用定点定向的方式进入流量池来跑,具体的留存率,一方面平台会做一些筛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写手自己甄别和留存。

而作为一个长期小众的写手,说实话,我到并没有这方面的焦虑,公众号的流量连个人网站的零头都不到,但是微信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阅读体验和通道,所以公众号还是非常重要的,即便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推荐:搭建一套运动系统

上文:我看公众号最近的频繁更新

点击 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过去两天我们这边放假,外围资本市场表现不错,一般欢腾,主要得益于美乌达成了协议。我在小号的投资笔记准备做一些调整,投资组合也会有一些调整,偏向更加钝化的投资方式,日常关注量,毕竟作为一个个人投资者,不需要花态度的时间在上面,而是更长久,比如 20 年,30 年这种长度。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48.html

5/02/2025

我看公众号最近的频繁更新

图片

这段时间,微信好像腾出手来,在公众号上倾注了比较多的资源,所以更新非常频繁,经常看到过个十天半个月就会有新的改动。

可能是大家都在注意到小红书优质内容的威力了。

小红书的笔记功能已经很多年了,一直没怎么火,直到近两年开始突然火了,在很多搜索引擎已经被广告和垃圾内容霸占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小红书这种优质内容,反而成了大家的生活搜索引擎。

生活上遇到什么事,主要去上面搜索,基本上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这也让小红书从一个大家认为发布穿搭内容的平台演变成了一个优质内容平台。加上小红书从图文,逐渐过渡到视频,配套的还有电商,文字生成图片等。说实话,发小红书真的没有心理包袱,非常丝滑,根本不需要什么心理建设。

而在大家已经不发朋友圈的情况下,作为微信生态中主要的内容载体,公众号这个老酒瓶自然就拿出来改造改造,很显然,公众号在易用性和发布体验上,和小红书有着天壤之别。要知道,之前公众号一直是在电脑网页端登录后台发布,在微信上阅读,这种分离的模式一直到 「订阅号」app 发布后才改变,但是为了发布公众号还要单独安装一个 App,说实话,很多人从一开始从心理上就放弃了发公众号了。试想一下,你要发小红书笔记,你得先下载个类似 「小红书发布」 这样的 App,估计立马劝退了 80% 的人。小红书之所以能如此丝滑,主要是他发布和浏览完全在一个 App 中就能方便地完成,甚至首页最中间的位置给了快速发布功能,并且用了一个大大的红色+按钮,生怕你找不到发布按钮在哪。

而相比较而言,公众号不可能做到如此醒目又丝滑的快速发布,微信最中间的位置不太可设置一个大大的 + 号按钮快速发布公众号。

所以,公众号虽然更新非常频繁,试图挽回颓势,但是真的不太可能达到抖音和小红书的那种水平,毕竟微信的基础功能依然是社交,其他的功能都是能放在第二线。

我看到不少写公众号的人奔走相告,甚至很多年不写的公众号也重新拿出来更新,认为公众号第二春又来了,我不以为然。

这是最基本的判断,公众号也不太可能独立成一个 App,所以不要再寄希望他会成为另一个小红书。公众号的量级已经在几年前到顶,阅读量和打开率一直在下降,我想官方的人,看到这些数据是比较揪心的。而公众号的形式也决定了内容质量普遍不高,流量分发机制不管怎么调整,都不如给个一级入口来的实在。哪怕一个基于 web 的入口也行,但目前这些涉及根本的东西,看不到有改变的可能,所以公众号即便修修补补,也改变不了什么,除非来一场大手术。

推荐:写作系统的新思考——公众号篇

上文:用微信直接发公众号

点击 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关于投资,大部分人对投资可能都有误解,最近重新翻开 《富爸爸,穷爸爸》,发现这书可以过几年拿出来读一遍,他用小孩子都能懂的语句来说清楚关于钱这个深奥的事情。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44.html

4/28/2025

不要觉得战争离我们很遥远

图片

周末其实发生了不少大事,今天简单聊几句茶语饭后经常扯的闲篇,由于投资的缘故,经常关注国际局势和一手资讯,当然,你得有一些渠道才能获得。

周末大事就是世界开辟了第三个战场,印巴正式开火。很突然,一起恐怖袭击,双方直接开打。

之前几年我们经常看到国际新闻上说的俄乌冲突,中东那边打仗,好像距离很遥远,我们生活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窗外鸟叫,屋内小猫慵懒地晒着太阳,而不是警报声和枪炮声。

这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好像世界本来就应该这个样子,并且这个社会非常鄙视那些谈军事的。

因为我们已经陷入了长期和平的安逸中。

而现在枪炮声已经到了家门口,有人可能会说,印度和巴基斯坦打仗,关我们什么事,并且双方经常在克什米尔地区有摩擦,这一次只不过升级了一下。可能你经常看到的都是国内的地图,所以感觉很遥远,请看大屏幕。

图片

虚线国界犬牙交错,当然也包括我们家的新疆西南部。意味着,这个地区,其实我们和印度也有边界争端,前几年疫情的时候,印度和我们因为边界问题搞过好几次摩擦,就是这个区域,当然,和印度还有林芝南部地区,长期被印度霸占。很多内容可能不适合发,尽量克制点聊。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个地图距离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首都都很近,1962 年我们自卫反击战也是从这个位置直插新德里,所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当然,也因为如此,这个区域从来都不太平。

印巴战争打响后,双方其实都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影响太大,不能让人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表现都还算克制,嘴仗没少打,双方都不想发展成一场全面战争。

但是要清楚的是,这里是个要地,战火从欧洲烧到中东,现在来到了我们附近。如果这还不能让很多人提起警惕,那么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由于我长期研究投资,资本最害怕的就是战争,因为这是个巨大的黑天鹅,一旦陷入战争,谁也不清楚未来会向哪个方向走,意味着方向不可控,但是买单的肯定是普通老百姓,

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简直是灾难,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没有太好的避风港,所以投资这几年也会非常艰难。不过,还是庆幸我们还处在和平的环境下吧,否则,会更加艰难。不展开了,就聊这么些吧。

推荐: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上文:警惕复杂性陷阱,保持系统简洁

点击 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这两天开始重读 《富爸爸穷爸爸》,竟然非常诧异,几年前看的,已经大部分忘记了书中所说的理念,适合每过几年重新读一遍。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40.html

警惕复杂性陷阱,保持系统简洁

图片

减少所构建平台的复杂性,也就是说,越简单,出问题的概率越小,越稳定。复杂度一旦提高,每增加一个步骤或者工序,出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加数倍,甚至是指数级的,这就是工程思维。

做机械制造和软件行业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之前因为我构建人身管理系统,以及几个子系统,目前主要管理都是基于 notion 来完成,前段时间,受到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影响,MCP 开始逐渐普及,很多大厂的服务开始接入或者兼容 MCP,这就让本来需要程序员才能搞定的事情,现在都可以直接交给 AI 来完成。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福音,我也在前段时间,深入去体验了这些服务,比如很多构建静态网站的服务,各种简便快捷的应用,有的甚至是免费的,这对于很多之前付费架设服务器来构建服务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对于我来说,也确实有动力去尝试。

只不过花了不少时间之后,发现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反倒是我开头说的事情,本来用一个应用就能搞定的事情,现在要组合 A+B+C,你得不管辗转于各个应用和工具之间,只无形中增加了使用的门槛,即便现在到了 AI 能搞定很多事情的时候,但是你会发现,市面上有一堆 AI 产品,功能和性能都不一样。

真如我之前的判断一样,AI 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有点像智能手机时代 iPhone 刚刚发布那个以后,各种复杂的生态还处于野蛮生长,各个大厂和初创企业还方兴未艾。

相信 AI 到了发展成熟的阶段,肯定比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更大。

而作为非从也人员,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还是冷静观察,有成熟的产品,那就去用,在还没成熟之前,不要把试验性的产品用在生产环境中,否则,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怎么算都不划算。

所以目前我还是将之前架构好的系统和平台继续使用下去,直到哪一天,完全可以很方便丝滑地切换的时候,再更换不迟。对于工具和平台,能用,保持稳定运行最重要。

推荐:学会在复杂事情中理清思路,这是职场加分技能

上文:搭建一套运动系统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构建的读书系统由于微信读书官方调整,目前程序无法读取数据,待后续更新完毕后会将数据再同步到 notion 中。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37.html

4/26/2025

搭建一套运动系统

图片

每年春天,大家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健身,各种运动活动,运动器材,健身计划安排起来。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出现各种预警。

最廉价的运动就是跑步,可惜由于左腿膝盖的问题,导致跑步很难长期进行。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个可以避开膝盖疼痛的运动方式。

我在 「健康」 领域里设置了 2 个长期项目,一个是每天的行走步数,另一个就是保护膝盖的长期运动。可以确定的是,每天走路是有效的锻炼方式,也比较容易实现,有时候,如果不提醒,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可能一天的运动步数会非常少,每天设置一个目标,能直观方便地看到今天是否达标,如果没有,那么可以利用晚饭后的时间来完成。

另一个是探索性质的长期项目,目前骑着是个不错的方式,运动量也有保证,还有个就是办公室简易运动,同样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比如靠墙蹲,平板支撑等几个简单的动作就能保证一定的运动量。

除了设定的运动量,其实在手机」 健康 「App 里还有很多指标,我这三周时间在关注的就是自己的体重,并且在做减重相关的可以调整,晚餐的优化是最有效果的,昨天正式达成了阶段性目标,将体重控制到了 64kg 左右。

这几天我特地用 notion 构建了一个数据跟踪页面,并且嵌入到我的网站里,通过 https://ift.tt/vnEUKhy 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之前的数据,也就是说,从数据统计到人生系统里的长期项目,这是一个套完整的运动系统。

现在很多 App 都有类似的功能,但是 App 大部分商业化越来越严重,从我使用来看,还是手机自带的运动 App 更加靠谱,没有广告和乱七八糟的,另外在手机里,默认就能使用,免去了各种麻烦事。

当然,现在也还有各种采集数据的终端,比如运动手表,运动手环等等。我建议可以考虑,主要是通过数据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你达到的程度,否则时间一长,人是有惰性的,可能就不去关注了,运动本身也是个反人性的,特别是长期运动,很难。我在这个统计表中甚至将 8 年前的数据都同步进来了,这就是将数据电子化的好处。否则,我也是不太可能去查看 8 年前的数据的。

这就是构建系统的好处,数据可追溯,可对比,然后再反馈到现在的系统中,然后不断迭代改进。

推荐:信任的力量

上文:写在世界读书日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加入我的 9 年星球 「JZhou 的朋友们
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成长、升级迭代人生系统
禅定时刻
这两天研究了一下静态网站,具有速度快,简单等优点,看了一圈,还是有不小的门槛,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希望在今年能诞生适合普通人用的工具,MCP 上已经很多可用的工具,国内不少大厂也开始跟进兼容,拭目以待。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8233.html